泥泞的山路上,一队日军辎重兵正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。
领头的军曹抹了把汗,嘴里嘟囔着"这鬼天气",身后的驮马喘着粗气,背上摞着的弹药箱晃晃悠悠。突然一声枪响,最前面的马匹惊得前蹄腾空,整支队伍顿时乱作一团——这样的场景,在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场几乎天天上演。
日军这套后勤体系可不是临时抱佛脚搞出来的。早在甲午战争前,1893年那会儿他们就整出了兵站总监部这套玩意儿。到了二战时期,物资从后方运到前线要经过兵站末地这个最后的中转站,接下来就得靠辎重队和行李队这两拨人忙活了。辎重队那帮跑长途的,专门负责把兵站末地的物资运到前线附近;行李队则是各个部队自己带的"快递小哥",把东西送到战壕里的大兵手上。
辎重队里最牛的要数辎重联队,一个联队三千多号人。可到了1938年,日军在占领区被八路军的游击战搞得焦头烂额,那些专门对付游击队的独立混成旅团连个正经辎重部队都没有。平时小打小闹还能凑合,让作战部队自己想办法搞补给,实在不行就"就地取材"——说白了就是抢老百姓的。可要打大仗就抓瞎了,非得临时调辎重部队来帮忙不可。
1940年2月,日军憋出了个新招,搞了三个独立辎重兵联队。这些联队跟师团带的那些正规辎重联队可不是一回事,一个联队才五百来人,四百多匹马。第1联队驻扎山西,整天在太行山里跟八路军玩捉迷藏。有个老兵后来回忆:"咱们哪是辎重兵啊,整个一帮武装马夫,八路专挑咱们下手,运十车粮食能送到五车就烧高香了。"
第2联队更惨,先在湖北转悠,后来被调到南洋,最后在缅甸举了白旗。第3联队先在华南,后来去了太平洋的帕劳群岛,那地方热得马都受不了。有个士兵在日记里写:"这些马比人还金贵,中暑死了还得写报告,人死了反倒没人管。"后来这支部队又去了新几内亚,最后也在缅甸投降了。1942年又成立了第4联队,主要在湖北沙洋镇看仓库,偶尔参加些大战役,活到了战争结束。
日军的后勤看着挺唬人,实际上问题一大堆。最要命的是太依赖马匹运输,那些驮马走山路是没问题,可速度慢目标大,简直就是游击队的活靶子。在山西,八路军经常埋伏在峡谷两侧,专打辎重队。有个日军中队长在战报里抱怨:"每次运输都得派一个中队护送,这哪是打仗,分明是给八路军送快递。"
更搞笑的是物资分配。前线的士兵经常发现,送来的箱子里装的是夏天的短裤,可当时已经是寒冬腊月。有个大队长气得直跳脚:"这帮后勤部的混蛋,是不是以为我们在南洋打仗?"后方解释说是因为运输队迷路了,物资在仓库里压了半年才送出来。
战争后期,日军的后勤彻底乱套了。在太平洋岛屿上,守军经常饿得挖野菜吃。有个在菲律宾幸存的老兵回忆:"最后那几个月,我们一个分队分到的粮食还不够喂猫的。上面说要坚持'武士道精神',可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,谁还管什么精神不精神。"
那些独立辎重兵联队的结局都很惨。在缅甸的部队投降时,活着的马还没人多。有个英国军官看到日军交出的装备直摇头:"这些马瘦得皮包骨,连当肉吃都没人要。"而在中国战场,最后那段时间很多辎重队干脆改行当了战斗部队,因为实在没什么可运输的了。
当年东京那帮参谋们坐在办公室里,在地图上画着漂亮的补给线时,肯定没想到前线的士兵要为一袋大米拼命。有个复员的辎重兵战后开了家运输公司,他常跟人说:"我现在用的卡车,一天跑的里程比当年那匹老马一个月走的还多。要是当年有这装备,说不定还能多活几个弟兄。"这话听着心酸,却道出了日军后勤最大的软肋——在那个汽车已经普及的年代,他们却还在用甲午战争时的运输方式打仗。
这篇文章就是专门用来分享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东西的,跟侵权一点儿关系都没有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,就赶紧联系我们,我们会很主动地去配合把问题解决好。
网配查-配资买股票-炒股票杠杆平台-实盘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