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,美国签下一笔匪夷所思的订单:花10亿美元买101台俄罗斯火箭发动机。更魔幻的是,25年后的今天,美国军方仍在用这些发动机发射间谍卫星,甚至计划用到2028年。当年能造出登月火箭的超级大国,为何沦落到被"老对手"卡脖子?这场持续四分之一世纪的太空"婚姻",藏着怎样荒诞的剧本?
美国国会山炸开了锅。一边是NASA高举"性价比之王"的牌子,炫耀俄制RD-180发动机让火箭成本直降25%;另一边是军方拍桌怒吼:"用死对头的引擎送间谍卫星上天,和用俄油打乌克兰有什么区别?"更讽刺的是,当年被美国工程师嗤之以鼻的"俄国货",如今成了"宇宙神5号"火箭的心脏——这款火箭不仅送"新视野号"去冥王星,还承担着美军70%的机密发射任务。
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时,五角大楼突然发现账单上的黑色幽默:制裁俄罗斯的签字笔还没放下,就得续签发动机采购合同。洛马公司的CEO在听证会上表演"川剧变脸":"完全自主可控!...呃...大概还需要5年...或许7年?"此时车间里,美国仿制版BE-4发动机正在第三次试车爆炸,火光映红了几公里外"买美国货"的竞选标语。
2022年俄乌冲突撕下最后遮羞布。俄罗斯航天局长罗戈津在推特晒出快递单:"亲,您订的发动机已发货~不过支付方式要改成卢布哦~"NASA局长纳尔逊的回应堪称当代魔幻现实主义:"我们坚决反对俄罗斯...对了您看这批能不能用瑞士银行结算?"更打脸的是,美国审计报告显示:若无俄制发动机,2025年前美军1/3卫星将成"地面盆景"。
当中国航天用长征5号把天和核心舱送入轨道时,美国工程师正在拆解第15台故障BE-4。资本市场的算计浮出水面:仿制一台RD-180要烧20亿美元,而直接进口单价仅千万。波音高管私下承认:"股东们宁愿买100台俄国货,也不愿赌10年研发。"但没人敢提那个致命问题:若莫斯科明天断供,美国太空霸权会不会像俄罗斯方块一样——消、失、殆、尽?
这出荒诞剧最精彩的台词来自1997年协议:"美俄航天合作将开启新时代"。如今看来,"新时代"的真谛竟是:当超级大国沉迷于"造不如买",连太空战备物资都能变成打折商品。那些嘲笑中国死磕自主研制"费钱费力"的专家应该看看——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正跪着给20年前"贪便宜"签的卖身契续费。
当美国用俄罗斯发动机送间谍卫星上天,用俄罗斯飞船送宇航员进空间站,却对中国航天自力更生冷嘲热讽——这算不算是21世纪最精分的双标现场?毕竟按这个逻辑,我们是不是该夸夸美国:真是全球化模范生啊,连命门都敢外包!
网配查-配资买股票-炒股票杠杆平台-实盘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