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吗?那个被咱们吐槽了好多年的中国094核潜艇“龟背”,可能压根就不是什么技术不行的表现。
前两天看到军武次位面的太白写了篇文章,把这事儿给扒了个底朝天。说实话,看完我都有点懵,原来咱们一直以为的“技术落后”,搞不好人家是故意这么设计的。
这事儿得从头说起。长久以来,只要一提到中国的核潜艇,网上就有一堆人开始指指点点,说什么“你看人家美国俄国的潜艇多光滑,咱们这个鼓个包,一看就是技术不到家”。特别是094型那个明显的龟背结构,简直成了某些人嘲讽中国军工的经典素材。
可问题来了,真相真的是这样吗?
美国人的“完美”潜艇,其实也有小秘密
太白在文章里扒出了一堆数据,这一看不要紧,发现美国人的潜艇也不是想象中那么“完美”。
拿美国最早的“华盛顿”级来说,1959年到1985年服役的这家伙,潜艇宽度10.1米,耐压壳体直径大概8到9米左右。那时候用的是“北极星”A-1导弹,长度8.7米,直径1.37米,看起来挺合适的。
不过这玩意儿射程只有2500公里,打个近距离还行,要说威慑力,那真是差点意思。
到了1963年的“拉斐特”级,壳体尺寸还是老样子,可导弹换成了“北极星”A-1,长度一下子蹿到9.8米。你说这不是有点塞不下了吗?好在射程提升到4600公里,算是有点威慑力了。
更有意思的是后面的“麦迪逊”级和“富兰克林”级,壳体还是没变,导弹却换成了10.4米的“海神”C-3和三叉戟I C-4。这射程直接从4000多公里飙到了7400公里,可这长度明显超出了壳体直径啊。
等到了1981年的“俄亥俄”级,耐压壳体总算长到11到12米,可人家又换了13.6米长的三叉戟II D-5。所以你看,就算是最新的“哥伦比亚”级,12米的壳体装13.6米的导弹,还是超了,只不过没那么明显罢了。
俄国人更狠,直接不装了
说完美国,再看看俄国人干的事儿,那更有意思。
早期的“旅馆”级,耐压壳体直径只有6到7米,结果装了个14米长的R-13导弹。你想想那画面,这不就是小马拉大车吗?
“扬基”级稍微好点,壳体直径8到9米,装9米的R-27还凑合,可后来换成13米的R-29,那凸起就明显了。
最夸张的是“德尔塔”级,9到10米的壳体直径,硬是要塞14.1米的R-29R和14.8米的R-29RM。这不是找罪受吗?
不过最神奇的还是“台风”级,这家伙因为结构特殊,16米长的R-39导弹愣是没看出太明显的凸起。到了“北风之神”,耐压壳体直径10到12米,“布拉瓦”导弹12.1米,总算达到了一个比较协调的状态。
原来龟背不是技术问题,是物理问题
看完这些数据,我总算明白了,有没有龟背,说白了就是导弹长度和壳体直径的较量。
你想啊,潜艇的壳体是越做越大,可导弹也在不断升级啊。为了射程更远、威力更大,导弹的长度增长速度往往比壳体直径增长还要快。这就像买房子,房子越来越大,可家具也越来越多,最后还是不够放。
而且从技术角度讲,龟背也不全是坏事儿。导弹发射筒本来就是个独立的部件,就算有一部分突出来了,加个整流罩就解决了。这突出的部分还能放一些分系统,省得都塞在耐压壳体里占地方。
中国的真实水平,可能超出你想象
文章最后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传闻:中国已经有能力建造直径14米的超大耐压壳体,技术水平甚至超过了美国和俄国。
如果这是真的,那094的龟背可能真不是技术不行,而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做出的最优选择。你想想,如果硬要把导弹塞进现有的壳体里,龟背是没了,可打击效果可能就打折扣了。
这就像买衣服,你可以买紧身的显身材,也可以买宽松的舒服。关键看你要什么。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起一个道理:有没有能力解决和想不想解决,确实是两个问题。就像你有钱买豪车,但可能还是选择坐地铁上班一样,实用才是王道。
网友们怎么看?
这文章一出来,网上的讨论就炸了锅。
支持的人说:“早就该给094正名了,一直被黑得这么惨。”
质疑的人说:“数据哪来的?有官方确认吗?”
还有技术派分析:“从工程角度讲,这分析挺有道理的。”
我个人觉得,这事儿挺有意思的。咱们总是习惯从外表判断一个东西的好坏,就像看人一样,长得好看就觉得有本事,长得一般就觉得没能力。可实际上,很多时候内在的东西比外表重要得多。
而且你想想,如果中国真的有能力造14米直径的耐压壳体,那下一代核潜艇会是什么样子?是追求外观的完美,还是继续优先考虑实战效果?
这可能就是设计哲学的不同了。有些人追求完美的外观,有些人更看重实际效果。就像手机一样,有人喜欢超薄的,有人喜欢电池大的,各有各的道理。
你觉得呢?
核潜艇的龟背到底是技术落后还是设计智慧?如果是你来设计,你会选择外观好看还是性能优先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,咱们一起讨论讨论这个有意思的话题。
网配查-配资买股票-炒股票杠杆平台-实盘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